Sunday, April 7, 2013

神之爱与恨(命运的转机系列一)

神之爱与恨
圣经说 “神爱世人”(约3:16),圣经又说“不悔改的人必灭亡”(路13:5)。如果神爱世人,为什么还会有人灭亡呢?难到这“神爱世人”的世人就不是指所有人,而是指一部分人?另一种说法,是神的意愿和结果可能相违背,因为他给人自由,出让了一部分决定权。既然神跟人处于一种契约的关系中,双方都有责任、义务,那么这个“灭亡与否”的结果,就是开放性的。这种解释似乎更符合神公义善良的本性。而更深入的解读,是对神之爱的思考。 被人误解的,可能并非“世人”,而是“爱”。
神之爱有何与众不同呢?神的性情会与堕落的罪人相同吗?如果神的爱恨情感,和人一模一样,那他还是神吗?让我们来看看神人之间,爱与恨的差别。
爱之差别
通俗意义的人之爱,可以是指喜欢,如我爱烤鸭、我爱珍珠、我爱大自然。
爱,也可以是一种良心表露,如爱国之爱、友情之爱、亲情之爱、爱情之爱、人神之爱。这些爱互相之间都有所差别。
爱,也可以是一种罪性表露,偏见、贪欲、沉迷、私欲。爱富嫌贫、爱财如命、爱鹤失众、溺爱包庇。人有一分诡诈和伪善,其爱时常是以无私为包装,以私欲为实质。而更多情况下,是一种良心和私欲的混合物。而以爱为名,以恨为实的情感,在生活中并不少见。
举例:
箴言书1324不忍用杖打儿子的,便是恨他。这种人眼里的宠爱、溺爱,在上帝眼里却是“恨”。箴23:14不可不管教孩童、你用杖打他、他必不至于死。你要用杖打他,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。这在人眼里可能是“恨”的管教,在上帝眼里却是“爱”。
箴言书27:14 清晨起来,大声给朋友祝福的,就算是咒诅他。
这里的祝福有谄媚的意思,意即如果朋友相见只懂得谄媚,是一件虚伪可憎的事情。
箴言书27:5-69 当面的责备,强如背地的爱情。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;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。膏油和香料使人心喜悦,朋友诚实的劝教也是如此甘美。
箴言书29:15 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,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。管教你的儿子,他就使你得安息,也必使你心里喜乐。
诡诈的人可以用谄媚的方式、爱的伪装来表达恨,
箴言书26:23-28火热的嘴、奸恶的心、好像银渣包的瓦器。 …… 虚谎的舌、恨他所压伤的人.谄媚的口、败坏人的事。a flattering mouth works ruin
圣经提到,谄媚的舌头拆毁人,善意的责备造就人。
箴言书27:21 鼎为炼银,炉为炼金,人的称赞也试炼人。
箴言书25:1627 你得了蜜吗?只可吃够而已,恐怕你过饱就呕吐出来。 吃蜜过多是不好的,考究自己的荣耀也是可厌的。
箴言书28:23 责备人的,后来蒙人喜悦,多于那用舌头谄媚人的。
可见在神眼里,爱,不一定是感觉愉快的。无论是教育子女,还是友情、爱情、亲情,爱的初始感觉往往令人感觉不愉快。人的爱尚且不拘一格、有深有浅、真假难分,何况神的爱呢?它是一种肤浅的感官情感吗?它是一种不攻自破的虚假诺言吗?它是一种矫揉造作的谄媚讨好吗?任何经得起考验的真爱,都具有牺牲精神;而牺牲精神,就意味着被爱的人可能对施爱的人产生误会,无法理解施爱者的好意,以至于一时无法以爱回应。真爱往往先苦后甜,一旦领悟、铭刻在心。
迟到的温馨
记得在中专时,我读书都是混日子,老师教书也是混日子。记得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,她上课时总是自说自话,跟学生基本没有沟通互动,也许是对我们丧失了信心吧,她永远是一副慈祥耐心的笑脸,考试都能过关,作弊没关系。当时我们对她印象可好了,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,睁一眼闭一眼,你混、我也混。后来我们开始上打字课,学习用打字机打字,同时应用于电脑键盘。这可以说是最不重要的一门课,上这种课的老师不会当班主任。可这个老师让我终身难忘。她几乎是唯一一个要求货真价实、不过关不及格的老师。每一堂课,如果打不完作业不可以出教室的门。我们个个都在想着自己的游戏、小说、约会、电影,对这个刻板苛严的老师咬牙切齿的。由于她经常长发披肩、蓬头垢面,指甲还挺长,我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叫“老树妖”。老树妖从来对我们都是铁青着脸,即使谁打字快、准、好,她也只不过一句“行了”。似乎她吃饱喝足了、起床就是为了收拾我们这帮捣蛋鬼。在“老树妖”的铁掌下,我竟然学会打字了,还挺快。
毕业以后,除了英文有稍许提高,我觉得我只学会了打字。要是不会打字,恐怕一份工作也找不到。当多年以后回想起学校,唯有“老树妖”让我记忆犹新。而当时,我在她那张恐怖的“树妖脸”上,怎么也找不到“师生情”的蛛丝马迹,更不会联想到她的尽责和恩情。然而,这份迟到的温馨,却使我难以忘怀这位面冷心慈的恩师,对那令人误解的真爱有了一份微妙的感悟。
正如父母之爱,往往只有等儿女自己做了父母以后,才能完全理解和体会。误解的消除需要信心,需要个人的感悟,等待岁月的印证和考验。而神的爱,更会让人产生误会。神对人的试炼,让人误以为神是故意折磨人。神对人短暂的放逐,让人误以为神定意要抛弃人、置人于急难生死而不顾。而神和人之间误解的消除,需要的是神的启示和人的信心。人只有凭信心踏上这条寻求之旅,才能明白神的良苦用心。
恨之差别
人之恨,通常指罪性的结怨之恨,但有时也可表现为义愤。如有,嫉恶如仇,此“恨”并无私怨,乃是一种对罪恶的愤怒和对公义的信心。另有,相见恨晚、恨铁不成钢等,通常不用于贬义。人之恨,尚且有此差别,何况神呢?神之恨,是否也同人一样?
神是圣洁无罪的,他不像人一样有偏见、私欲、包庇、结怨。他的愤怒和刑罚,是出于善良公义的本性。
人之爱与恨,是互相对立的;但神之爱与恨,却是一体的,是一种本性的两个方面。
圣经说,神就是爱(约一4:8,16),神之恨乃是爱的表现。当他将一人称义,是出于爱;将一个人定罪,也是出于爱。没有公义的爱,不是神的爱。一个会徇私舞弊、包庇罪恶的神,不公义、也没有爱,还不如一个贪官。神是最公义的法官,从不收受贿赂。当他送一个义人上天堂时,是出于爱;当他送一个人下地狱,也是出于爱。
基督徒信仰的本质在于相信神是义,耶稣基督的福音也是为了证明神是义(罗1:17,3:25)。如果我们认为神审判罪人、送人下地狱不是爱的表现,那就是我们定神为不义。
人之爱,是有选择性的。人可以此时爱,彼时不爱。因为人有罪性的缘故,人可以顺服肉体不爱,也可以顺服上帝去爱。而人也往往把这种人性用在神身上,认为神也是时而选择爱,时而选择不爱。然而圣经约一4:16指出: 神就是爱。爱是神的本性和本质,他没有罪恶,他不会像人一样受到罪性和选择的牵制。他随时随地、时时刻刻都是在爱。他做任何事都是爱的表现。
人之恨,大多是罪的结果,可解释为“怨恨”。而神之恨,是义的结果,可解释为“不容”。他有没有可能“容不下”他所爱的人?答案是肯定的。
记得看到过一则台湾的新闻,一个大学男生杀了一个自己追不到的女生,女生聪明漂亮,是家里的掌上明珠。男生的父母听到消息非常悲痛,劝儿子自首,发怒含泪对儿子说:“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儿子,把人家家里的宝贝给害了?”他们把儿子送到了警局,虽然心痛流泪,还是要将儿子严惩法办。这就是“容不下所爱的人”的一个例子。这个父亲把儿子送到警局,就是出于公义之爱,看似是“恨”,实质为爱。
另一个例子,发生在美国,几乎一模一样的案例,男生杀死了提出分手的女友。这是个娇养的富家子弟,他的父母不但不责备儿子,还竭力为儿子辩护,期望儿子免受惩罚。这对父母的反应立时引来谴责和公愤。许多人说:有其子必有其父,袒护儿子罪恶的父亲,与罪有份。这说明,能容得下罪恶的人,失去了公义,也谈不上真爱,他们对儿子的包庇袒护,表面上是爱,实质为恨。
而神之恨,正是一种出于爱的“不容”。他“希望人人都悔改,不愿有一人沉沦”(彼后3:9),这话乃是真心实意的。而事实上,如果人仍然选择了不义、拒绝悔改,那么神将体现、实施这种对罪恶的“不容”。而他施行惩罚时,内心一定是很悲痛的。他看着每一个人从小长大,他对人的感情,不亚于任何为人的父母。
神的爱与恨是统一的,是一个本性的两个方面。神恨恶人,因为他爱恶人。诗篇5:5节对恶人的恨,是指“不容”,因为爱而容不下罪恶。神的“恨”不是出于一种毁灭的欲望,而是出于公义的不容。
没有公义的爱就不是上帝的爱,公义不容罪恶。他的慈爱使得公义必须得到伸张。他设立了地狱,却不希望有人下地狱。正如政府设立了监狱,却不希望有人进监狱。监狱和地狱都是为了伸张正义,而不是为了政府和上帝泄私愤之用。有哪一个议员、法官、警察、欢喜盼望有人犯罪、入狱,为了使得监狱不要空着?法庭上警察押走犯人、刑场上将犯人法办,执法者都是一脸的凝重。执法者愿意看到有人犯罪,并且受到惩罚吗?无论是犯法者的罪行,还是被害人的不幸,执法者都不想看到。
神容许人犯罪的原因在于,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意义。神必须对罪恶采取措施的原因在于,没有审判和刑罚,公义就无法得到伸张。
上帝的审判与执法,无法说明他作为执法者的意愿和心情。审判和刑罚,是他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。我相信无论是恶人犯罪之时,还是神把恶人投入地狱时,他都会像那个杀人凶手的父亲一样,难掩悲伤。他刑罚时,并非只是像一个凯旋的胜利者,而是更像一个伤心的父亲。对于所有受伤害的义人,他公义的审判是凯旋的胜利。而对于所有拒绝悔改的人,他的刑罚是一个父亲不得不做的悲痛抉择。
如果人人都可以上天堂,天堂就不是天堂了。天堂和这个世界的差别,就在于“内容”;天堂里,只有义人。对于受害者来说,害人者得不到惩治,乃是对受害者最大的不义;对罪恶的惩治,是对受害者最大的良善。公义必须得到伸张。
神公义之爱的本质,就在于为了表达真爱,他的正义蒙受冤屈;为了伸张正义,他的真爱遭人唾弃。然而,他宁愿蒙受冤屈、遭人唾弃,也要继续真爱、坚持公义。他默默忍受着人的误解、诟病、不信和遗弃。
以恨为表现的爱,约伯
《约伯记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说明了神对人表达爱,有时感觉上象是恨。义人被剥夺的试炼,乃是神的一种示爱。我们无法否认,物质的丰富也是一种祝福,正如约伯记开头,约伯所蒙受的祝福一样。我们同样也无法否认,当神开始重视一个人,这个人往往不是感觉被重视,反而感觉是被敌对、被轻视、甚至被遗弃。当神向约伯实施更深刻的“爱”的行动,约伯就遇到了看似“恨”的遭遇。
1:6-12有一天、神的众子来侍立在耶和华面前、撒但也来在其中。耶和华问撒但说、你从那裡来.撒但回答说、我从地上走来走去、往返而来。耶和华问撒但说、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.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、敬畏神、远离恶事。 撒但回答耶和华说、约伯敬畏神、岂是无故呢。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、并他一切所有的么.他手所作的、都蒙你赐福.他的家产也在地上增多。你且伸手、毁他一切所有的、他必当面弃掉你。耶和华对撒但说、凡他所有的、都在你手中.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。于是撒但从耶和华面前退去。
当天上召开天庭大会时,约伯是会议的中心,神眼中独一无二、无可取代的人。约伯的蒙爱,却意味着他将遭遇“不幸”——试炼。在胜过试炼以后,约伯遭遇的是进一步的“不幸”——更大的试炼。
2:1-6 又有一天、神的众子来侍立在耶和华面前、撒但也来在其中。 耶和华问撒但说、你从那裡来.撒但回答说、我从地上走来走去、往返而来。 耶和华问撒但说、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约伯没有.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、敬畏神、远离恶事.你虽激动我攻击他、无故的毁灭他.他仍然持守他的纯正。 撒但回答耶和华说、人以皮代皮、情愿捨去一切所有的、保全性命。你且伸手、伤他的骨头、和他的肉.他必当面弃掉你。 耶和华对撒但说、他在你手中.只要存留他的性命。
而约伯在痛苦中,虽有种种的挣扎,却没有放弃对神的信赖和依靠。他至始至终都相信神的善良和公义,他对神发出种种不解的埋怨,正是因为他相信神会倾听,也必会回答他的疑惑。他只想知道一件事:他的遭遇,神知不知道?如果神知道,那就够了。伯38章当神出现时,神没有向约伯作深奥的解释,只是告诉约伯:他眷顾万事万物,约伯的患难也不例外。
约伯既知道这一切遭遇都是出于神,也就无所求问、无所遗憾。他的内心,因此安息了。他的信赖和依靠,在于对神善良的本性之信心。
从患难中醒悟,约伯说: 我从前风闻有你,现在亲眼看见你(伯42:5)。看似“被恨”的遭遇使约伯更加爱神,因为神之恨的“遭遇”源于神之爱。人若信神是爱,即便感觉被恨仍然相信,因此他将永远住在神的爱中。试炼是短暂的,为要建立长久的信任。当试炼成功,神就会收回压伤的手,转而医治缠裹。
42:12-17 这样、耶和华后来赐福给约伯、比先前更多.他有一万四千羊、六千骆驼、一千对牛、一千母驴。他也有七个儿子、三个女儿。......此后、约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、得见他的儿孙、直到四代。 这样、约伯年纪老迈、日子满足而死。
可见,剥夺并非神试炼的目的,而是一种给予的方式;没有失去过,就无法真正拥有。更重要的,是让人在“失去”的过程中,对神产生无法动摇的信心。约伯失去的,不仅仅是财富和健康,更是被神爱的感觉。当你对所爱的人停止了爱的表现,对方却仍然相信你的爱没有改变,那么你们之间的信任和关系,就是牢不可破、坚不可摧的。这种安稳,不需要依靠感觉来维系。神要的,就是这种信任。
诗篇73篇表述了神子民亚萨的苦情,“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,就心怀不平……所以神的民归到这里,喝尽了满杯的苦水。……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,徒然洗手表明无辜。因为我终日遭灾难,每早晨受惩治。”亚萨不满于义人遭遇神之“恨”,恶人遭遇神之“爱”,对此黑白颠倒的荒唐事实,甚感悲愤。然而几经思索、挣扎、求问,亚萨终于打开心结,看懂了神的心意。最重要的,是他从神的恨中看出爱,从爱中看出恨。神对义人的试炼,体现在逆境中;神对恶人的纵容,体现在顺境中;而这种纵容,实为一种任凭和放弃。
7316-20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、眼看实係为难. 等我进了神的圣所、思想他们的结局。 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、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。他们转眼之间、成了何等的荒凉.他们被惊恐灭尽了。 人睡醒了怎样看梦、主阿、你醒了、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。
当义人亚萨醒悟,就不再自哀自怜,而是为神的试炼和眷顾,感到欣慰。
73:22-26 我这样愚昧无知、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。 然而我常与你同在.你搀着我的右手。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、以后必接我到荣耀裡。 除你以外、在天上我有谁呢.除你以外、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。 我的肉体、和我的心肠衰残.但神是我心裡的力量、又是我的福分、直到永远。
希伯来书11章提到了义人们的信心和苦难,在12章中,就阐述了原因。试炼和苦难不是目的,而是作为神儿女无法逃避的功课。
希伯来书12:5-11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、说、『我儿、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、被他责备的时候、也不可灰心.你们所忍受的、是神管教你们、待你们如同待儿子.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。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、你们若不受管教、就是私子、不是儿子了。再者、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、我们尚且敬重他、何况万灵的父、我们岂不更当顺服他得生麽。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.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、是要我们得益处、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。 凡管教的事、当时不觉得快乐、反觉得愁苦.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、结出平安的果子、就是义。
神所爱的、他必管教 。神的儿女,虽然不是人人都要经历约伯的试炼,但是多多少少都要经历管教。无论是亚伯拉罕、以撒还是雅各,都经历过神的管教。如果我们读圣经更深入,对神的情感、习性更多了解,就不再轻易被感觉所困惑。神的期望,是我们在迷茫、困惑、痛苦、被冷落、被遗弃的各种不快感觉中,仍然相信神的善意。信心就在于,需要跨出感觉的范畴,不受感觉的牵制,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中,都认定神的良善和公义。
1:2-4我的弟兄们、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、都要以为大喜乐.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、就生忍耐。 但忍耐也当成功、使你们成全完备、毫无缺欠。
以爱为表现的恨,以扫
圣经中有一段令人困惑的经文,使人质疑神的公义,让人觉得神有偏心、冷酷无情。
9:11-14(双子还没有生下来、善恶还没有作出来、只因要显明神拣选人的旨意、不在乎人的行为、乃在乎召人的主) 神就对利百加说、『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。』 正如经上所记、『雅各是我所爱的、以扫是我所恶的。』这样、我们可说甚麽呢.难道神有甚麽不公平麽.断乎没有。
有人对这段经文进行强解,将其直译为“恨”,即等同于人的恨。他们认为,神早在人未生出来以前,就已经决定了谁下地狱、谁上天堂。类似以扫的人,生来注定下地狱、永世不得超生;类似雅各的人,生来就上天堂,无论如何做恶,都一样得福。这种解经,如今竟然大得人心、大行其道。本人认为,此乃对经文的“强解”。强解就是脱离上下文、断章取义地解经,以及违背整本圣经精义的解经,只为迎合某种流行神学的需要。这种解释,完全违背了神公义的本性,乃是一种自取沉沦的强解(彼后3:16);它经不起上下文的推敲,更经不起整本圣经精义的考验。罗9:1-23 上半章单独解经,同联系下半章924-33节整合连贯地解经,结果完全不同。然而以经解经的原则,不允许拆开强解。
首先,神对利百加的应许是:“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”,也就是以扫要服侍雅各。然而,以扫至死也没有服侍过雅各。雅各虽然取得了长子的名分,却没有继承家业,他孤身一人离开父家,产业都是在外得的。雅各一生流浪,死在埃及,至死没有荣归故土。相反,是以扫继承了家业、发达、顺利、昌盛。当雅各从母舅拉班那里逃跑回家,路遇以扫,为了避免以扫寻机复仇,雅各往疏割去,始终没有踏足以扫所住的西珥。雅各不但没有被以扫服侍过,他还向以扫自称为仆人。他们弟兄相聚的最后一幕,竟然是雅各跪求以扫原谅,一连七次俯伏在地,全家人依次前来向以扫下拜,雅各送上厚礼,并自称为仆人(创33:1-17)。可见,罗9:11-14的应许,乃是有属灵的寓意。
9:21匠人难道没有权柄、从一团泥裡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、又拿一块作成卑贱的器皿麽。
这个“卑贱的器皿”,所指的是什么?以扫是长子,这又意味着什么?
4:22你要對法老說、耶和華這樣說、以色列是我的兒子、我的長子.
9:27以赛亚指着以色列人喊着说、『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、得救的不过是剩下的馀数. 
长子以扫所预表的,就是肉身的以色列人,也就是罗9:21 所说的“卑贱的器皿”。他们卑贱在哪里?卑贱是否意指生来不平等?他们为何被神“恨”?这“恨”是指结怨之恨吗?是等同于人的无缘无故之恨吗?我们来看看同样的一个“恨”字,在圣经哪里出现过?
14:26人到我这裡来、若不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儿女、弟兄、姐妹和自己的性命、就不能作我的门徒。〔中文译本,将“恨”翻译为“爱我胜过爱”〕
14:26 “恨父母、妻儿…..”的“恨”,希腊原文是misei(is hating)
9:13 的“以扫是我所恶的”(Esau have I hated) 的“恶”(恨),希腊原文是 emisesa (I hate)
这两个字是同一个词根misos,圣经希腊文编码G3404,时态不同,精义完全相同,英文译为:to love less(少爱)。可见,希腊文的“恨”也并不拘泥于一种解释。有时,它解释为“人之恨”;有时,用来描述神的性情,解释为“不容”。而这两处经文,它又解释为“少爱”,是一种优先次序的选择。
“恨以扫、爱雅各”(罗9:13),既然是一种优先次序,那么我们就可以解释为,爱雅各多一点,爱以扫少一点。那么,这种次序是否又是一种偏见和不公平呢?不是的,神的公平原则和人不同。
神的公平原则是:多给谁的,就向谁多要。(路12:48
神多给谁,谁就有了危险。因为他知道,他多给谁(恩典、权柄),他要不回来那么多(感恩、尽责)。因此,他的“给予”反而可能成为一种使人犯罪的绊脚石。神无论给多给少,都不是罪;危险,来自于人的罪性。由于人的罪性,神给人越多,人越是不容易珍惜。
9:33 就如经上所记: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,跌人的磐石。(“锡安”代表以色列)
以扫是长子,他预表肉身的以色列人。以色列人是万民中的长子,最先承受天法、天佑、福祉、天命。然而,这种优先权不但没有被他们珍惜,反而被他们轻看,成为他们得福的绊脚石。在神的眼里,权柄和责任永远都是挂钩的;有多大的权柄,就有多大的责任。承受福分的优先权,决定了顺服天命的责任权。然而,无论是以扫还是以色列,都是想要享受权柄,却不愿意担责任。他们轻看了长子的名分,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,而放弃了更长远、恒久的福分。
很多人以为,神越是爱一个人,就越是给他天赋天资。事实恰恰相反,神越是爱一个人,越是少给他天赋天资。因为这些外在的福分,可能成为永生福分的绊脚石。这种悖论和悲剧,源于人的罪性。人会因为外在的福分,而轻看了永生的福分。人也会把天赋天资,当做理所当然(take it for granted),不但没有感恩,反而索求更多。因此,那些具有更多天赋天资的人,反而是处境更加危险;这些令人羡慕的资本,更易成为祝福的绊脚石。
当神给予任何人任何恩典的时候,他都希望回应,权柄和责任总是挂钩的。比如他给人强壮、健硕的身体、结实的膀臂,是要人担负起家庭的责任,也对软弱的人给予一臂之力。但是如果人有这个健康,却不愿意担负责任,不但不帮助弱者,还欺压弱者,那么这个健壮就成为了他的绊脚石、灾祸、咒诅。同样,人也可以用各种天赋天资去犯罪,这些东西同样可以成为人噩运的缘由。反之,当一个人看似缺乏天赋资本,这种“缺失”反而却可能成为他的祝福。
所以,当人有了看似“得天独厚”的优势之时,不但不能高兴得太早,反而要谨慎,因为上帝向你伸出祝福之手的同时,也可能因你的忘恩、忘责而反手,使祝福变成咒诅。反之,当人处于一种看似“低人一等”的劣势之时,不需要过早妄自菲薄、怨天尤人,因为上帝向你伸出剥夺之手的同时,也可能因为你的珍惜、尽责而反手,使咒诅变成祝福。
雅各所代表的,正是天生缺乏福分的人,他没有他所羡慕的“长子”名分(承受祝福、产业)。然而,上帝却把这种“剥夺”,解释为“爱更多”的表现。正是因为他没有长子的名分,他就越发地感觉到长子名分的可贵,他就越要去争取和珍惜。而以扫作为长子,却觉得满不在乎。
正如许多人羡慕以色列人,凭什么以色列人是选民?而不是中国人或其它种族?而以色列人自己作为神的选民,却觉得满不在乎。
所以,“缺失”是一种福分,人若没有被剥夺过,就不会真正拥有。所以,神对雅各的爱,就在于“剥夺”。使他生来“无”,就是使他从而“有”。当福分变成一种渴望和缺失,人就会认识、认定、追随福分。上帝给雅各最大的爱,就是“缺失”。
这种悖论,就是上帝爱之谜。以色列人万幸,因为他们是长子、是神的选民。以色列人不幸,因为他们因万幸而不幸。外邦人不幸,因为他们不是选民;外邦人万幸,因为他们因不幸而万幸。
9:30-32 那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,就是因信而得的义;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,反得不着律法的义。这是什么缘故呢?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,只凭着行为求,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上。
那么,上帝是否给以色列人设了圈套,以至于以色列人根本不可能得救?不是的。以色列人一样有自由和选择,他们当中,仍然有人肉身为长子、心灵也为长子(罗4:16),福分没有成为阻碍。正如有人生来具有各种天赋天资,但他竟然也可能珍惜这一切,没有暴殄天物;他感恩且善于利用一切神的恩典,荣神益人。这种人也就像以色列中得救的人一样,是海沙中的余数、“不幸”中的万幸。
从肉体上来讲,大多数以色列人是不幸的,他们是以扫所预表的不珍惜福分的长子;外邦选民就是雅各所预表的羡慕、抢夺福分的次子。从属灵上来讲,以色列中和外邦人中凡有信心的人,都是雅各所预表的因祸得福的次子。以色列和外邦人中凡没有信心的人,就是以扫所预表的因福得祸的长子。这些人表面蒙福、得利昌盛,但却没有珍惜他们的福分;为了短暂的今世福分,而失去了永生的福分。神眼中的雅各,即得爱更多的,反而是看似被剥夺、遭不幸的。
林前1:26-29弟兄们哪、可见你们蒙召的、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、有能力的不多、有尊贵的也不多.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、叫有智慧的羞愧.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、叫那强壮的羞愧. 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、被人厌恶的、以及那无有的、为要废掉那有的. 使一切有血气的、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。
这些软弱的、愚拙的、卑贱的、被人厌恶的、无有的义人,就是雅各;
那些强壮的、有智慧的、尊贵的、富有的罪人,就是以扫。
那么,神是对强者、富人、智慧人有偏见吗?他们不可能得救吗?圣经没有说“不可能”,只是说“不多”。以扫可能变成雅各吗?可能。他如果降卑,就会像雅各一样,改名为以色列。(关于神的旨意可否改变,另作讨论)
雅各书1:9-11卑微的弟兄升高、就该喜乐,富足的降卑、也该如此.因为他必要过去、如同草上的花一样.太阳出来、热风颳起、草就枯乾、花也凋谢、美容就消没了.那富足的人、在他所行的事上、也要这样衰残。
当今流行一种神学,把“预备遭毁灭”和“早预备得荣耀”解释为一种宿命论。而通过联系上下文的以经解经,以及希腊文原文分析,我们有充分理由质疑这种宿命式预定论。
9:22-26倘若神要显明他的忿怒、彰显他的权能、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豫备遭毁灭的器皿.又要将他丰盛的荣耀、彰显在那蒙怜悯早豫备得荣耀的器皿上.这器皿就是我们被神所召的、不但是从犹太人中、也是从外邦人中、这有甚麽不可呢。
“预备遭毁灭的器皿”,是指拒绝悔改、尚未得救的人群,而这个人群是动态的;“预备”乃是指原则,而非宿命。一旦这些人悔改转向神,就成为“预备得荣耀的器皿”。希腊原文的“预备”,也无宿命之意。
“预备遭毁灭的”这个“预备”,希腊原文是 Katertismena (G2675, having been adapted),这个字的字根含义为 to complete thoroughly, repair or adjust,中文直译为“完成、完全、调整”。同样的字在新约多处出现,如路6:40学生不能高过先生.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。这“学成了”的希腊原文是同编码的同根字。又如加6:1 弟兄们,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,你们属灵的人就应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,又当自己小心,恐怕也被引诱。这“挽回”的希腊文也是同编码的同根字。
相同的字还出现在以下经文,供参考:
4:21 (补网),太21:16 (完全),可1:19 (补网),林前1:10(相合),林后13:11(完全),贴前3:10(补满),来10:5(预备),来11:3(造成),来13:21(成全),彼前5:10(成全)
“早预备得荣耀”的“早预备”,希腊原文是proetoimasen (he makes ready beforehand),这个字的字根含义为to fit up in advance。同样的字出现在弗2:10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,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,为要叫我们行善,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。这“所预备”的希腊原文是同编码的同一个字,G4282。本人认为,这里“预备”乃是指一种事先预定的原则。而这个“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”也同样是动态群体。
值得注意的是,神说对于“预备遭毁灭的器皿”,他是“多多忍耐宽容”。按此逻辑,如果预备遭毁灭不是原则,而是宿命,那么神的“多多忍耐宽容”就是多余的伪善了。我们可以说神伪善吗?他说:是就说是,不是就说不是。
综上所述,神之爱与恨并非直面而直观,它往往是一种悖论。当你感觉被神恨的时候,可能他是在爱你;当你感觉被神爱的时候,可能他是在恨你;即使他恨你,也是因为他爱你。他的爱与恨,是同一性情的两个方面。无论是爱是恨,他都在体现他的良善和公义。他给每一个人公平的机会,去选择相信还是拒绝他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