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March 11, 2013

再谈苦

再谈苦:

一个人是否“受过”许多苦,和他是否“感到”很苦,完全是两码事。


一个人可能受过许多苦,却不感到苦、逆流而上;

一个人也可能极少“受苦”,却总是感到很苦、无病呻吟。

如果说“苦难”仅仅是指物质匮乏、生活动荡、战乱饥荒、家庭破裂的话,我们上一辈的人,跟我们目前为止所受的苦相比,要“苦”得多;但他们却不容易感到苦。我们这一辈的人,没有受过那么多“苦”,却更容易感到苦:难以满足、意志脆弱、心灵破碎、失落颓丧。

有的移民若是在国内受过苦,面对移民的艰难,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挫折感;有的移民若从小养尊处优,面对移民的艰难,就容易感到极重的打击。可见,受苦和感到苦,并非成正比对应;“苦”对人的心志,有调节作用,使人对“苦”产生免疫力。声称没有受过苦的人,不防接受一支“苦”针,预防“苦”流感。

苦难可以摧垮人,也可以造就人;可以给人缺失,也可以给人加添;可以使人自卑,也可以使人自尊;可以给人失落感,也可以给人优越感。苦难交于上帝之手,就能从病毒转为疫苗。

怕的,不是吃苦;怕的,是“吃不了苦”。

作为一个活人,你无法躲避罪、无法躲避苦、无法躲避老、无法躲避死。所以,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免于“苦”,即使你给予自己一个自欺的“优越感”、用嘲讽将受苦的人踩在脚下;也只能说明,你很可怜、你很“苦”;这种虚假的优越感,源自于真实的缺失感。

如果你可以不苦、不老、不死,你就不是人了。轻狂之际,请看看镜中的自己:那几条年轻的皱纹,那几分苍老的自娱;在骄傲的象牙塔里,有一点自省;在自己寸土的井底里,伸一下蛙颈:抬头看看别人善意的提醒。

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,不是战乱的阿富汗、伊拉克,不是饥荒的索马里、卢旺达,而是高度发达、教育水准、生活水平高的日本和德国。自杀的人群中,比例最高的不是那些贫穷、无知的难民、农民,而是那些心理学家、医生、作家、才子,也不乏歌手、明星;自杀者也常用“快乐”当做药引,饮鸩止渴;因为不能再“快乐”,所以自尽。

怕的,不是快乐;怕的,是不能不快乐。

真正喜乐的人,可以忍受不快乐;可以与“苦”和平共处。

苦,更大程度上,是心灵的痛苦。

21:25 有人至死心中痛苦、终身未尝福乐的滋味。

25:16-17 求你转向我、怜恤我、因为我是孤独困苦。我心的愁苦甚多.求你救我脱离我的祸患。

35:12他们向我以恶报善、使我的灵魂孤苦。

14:10心中的苦楚、自己知道.心的喜乐、外人无干。

27:7人饱了、厌恶蜂房的蜜.人饿了、一切苦物都觉甘甜。

3:10我见神叫世人劳苦、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。

你若心灵不苦,就会通过你的平静安稳,来显示你所得的安慰乐境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