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November 23, 2013

佛教徒和基督徒的情感

佛教没有清楚的“法”,也就是是非黑白、道德法则。“法”的第一要点就是敬畏上天、对上天存有感恩之心,遵行上天定下的法则,然后是对人存有感恩之心,爱人如己。基督教强调责任,也就是守本位、尽本分,如果一个人没有守本位、尽本分,谈什么大业都是不蒙神喜悦的。

佛教否认物质的正面价值,否认被造物所体现的造物主的美善,而是对被造物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,一味否认和逃避。因此佛教有出家、避世隐居、刻苦修行的行为。然而,禁欲是符合真理的吗?能够让人消除罪恶的欲望吗?对于基督徒来说,欲望本身是无罪的,对欲望的沉溺和滥用才是罪。如果对圣经有深入的研究,不难发现基督教是提倡中庸的,凡事不偏不倚,过和不及都违反真理、违反自然法则。因此,基督徒就有着对被造物的正面认识,容易对所获得的恩典产生感恩之心。

对于基督徒来说,把上天和父母所给给予的恩典和享受当做理所当然,不感恩,一味抱怨,是一样很严重的罪。不报恩、不尽自己的责任也是罪。但是佛教徒似乎忽略了感恩和责任。

圣经说了,纵欲是罪恶的,禁欲也是罪恶的,来自魔鬼,对克制己身毫无益处。人正常的欲望都是上帝给的,无可厚非。人更用不着无病呻吟地离家出走去所谓的修行、避世,因为人生来是有责任的,你对养育你的父母,对自己的恩人、家人都有责任,不能把责任都丢掉,自顾自去享受所谓的修行的悠闲生活。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,有些佛教徒不尽自己的责任,跑去修行,也不劳动就化缘讨饭,这有违做人的尊严。因为人之所以有尊严,就在于他会正视自己的责任。

当人遇到挫折痛苦的时候,不必要采取一种怨天尤人的态度,而首先应该省察自己的责任,如果不是自己的责任,是他人导致的,就应该尝试沟通,引导对方悔改,原谅对方。如果对方不愿意悔改,就交给上帝。所以基督徒没有什么几千年的前世今生的人情债,没有什么一辈子没玩没了的怨气。基督徒最忌“怨天尤人”,相反,基督徒应当乐天知命,凡事感恩、凡事喜乐。我对佛教向来没什么兴趣,也不想多说什么,但是如果有人说佛教和基督教差不多或者有共同点,我是不服气的。因为实在相差太多了。

中国人即使不信佛教的,也或多或少受佛教影响。一,不懂得感恩,容易怨天尤人、推卸责任。二,忽略自己做人的责任,喜欢用债务思维来作为行为的动力。比如行善一定要有回报,积福或者积德,他们忽略了这一点,行善、遵守良心的法则是人与生俱来的责任,是不能推卸,也不能转化为功劳的。


为什么国内一些小孩子心理那么脆弱,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想不开自杀,或者得长期的抑郁症?有一个很大的原因,就是佛教影响的文化里面缺乏感恩的因素,把自己所得的都当做理所当然。但是基督教里面最强调的一点就是感恩,其前提就是神所造的都是美好的,并非佛教徒说的那样都是虚空、都是苦谛,欲望都是罪恶和造孽的源头。基督教只是否认对欲望过度的沉溺和滥用,而不否认正常的度以内的使用和享受。物质世界、大自然、人、动物,鸟语花香,这一切都是美好的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美好的!就是这种价值观使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,里面的小孩和青少年比较活力四射。

我一直想说佛教徒和基督徒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世界观、生活观的差别,“喜乐”是佛教影响的国家里面最缺乏的感情。佛教崇尚禁欲,但是往往佛教影响的社会不但缺乏禁欲文化,反而盛行纵欲文化。因为正如圣经所说,禁欲、苦待己身在于克制自己是没有一点益处的。只有信心能使人正确恰当地使用神所给的恩赐,不偏不倚地活在正道中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