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June 6, 2013

祂离我们各人不远(命运的转机系列三B)


祂离我们各人不远

(人没有生来与神隔绝)

据说人生下来就是与神隔绝的,并且人人都犯了罪。这种神学认为神是根据人的原罪(遗传罪性)来定罪,并且人没有能力作出正确选择。而本人认为神是根据本罪而非原罪来定罪,并且人有能力作出正确选择(责任的前提是能力,没有能力也就没有责任)。有几段常见经文似乎支持原罪定罪或人人都犯了罪的理论,但经过仔细查考,本人发现这些解释经不起上下文的推敲,不足以作为原罪定罪的论证。

罪的工价乃是死

6:23“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”这句经文常用来支持原罪定罪论,暗指人生来有罪且因此与神隔绝。注意这里有“因为”两个字,说明这一句话是不完整的,和上文联系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陈述。单独抽出这一句话来支持原罪定罪论,是脱离上下文的解释。让我们来看看上下文。

 

6:19-23 “我因你们肉体的软弱,就照人的常话对你们说,你们从前怎样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,以至于不法。现今也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,以至于成圣。 20 因为你们作罪之奴仆的时候,就不被义约束了。 21 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,当日有什么果子呢?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 22 但现今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,作了神的奴仆,就有成圣的果子,那结局就是永生。 23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。惟有神的恩赐,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。

 

根据上下文,23节的“罪”不是指原罪,而是指本罪(本身所犯的罪行),即“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”,这节经文用来重申21节的“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。”19-21节指出这里的“罪”是指“一系列犯罪的行为”。根据因信称义的法则,“死”这个后果是依据一系列犯罪行为所显示的动机。如果没有悔改的行为,单凭一系列犯罪的行为,人所需要承受的后果就是死的痛苦和权势,以及永死。单独看第23节跟结合上下文来看结果是不一样的。现在把23节放回原文的上下文来看,请注意第23节开头有因为二字,说明这节经文是用来解释前文第21-22节的,21-22是对19-20节的进一步阐述,总意是为了说明那些“令人羞耻的事情”,就是“把肢体献给罪作奴仆”的事情,就是指23节的“罪”,其结果就是死。第6章所要说明的是人在悔改前后,其行为上的不同所形成的显明对比,好比死与复活的天地差别。6:12-19节反复强调,“死在罪中”的含义就是将肢体献给罪作奴仆,即行为上犯罪(本罪)。“活在基督里”是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,即行为上效法基督。因此第21-22节才是这段(19-23)的中心句,用来论证罗马书第6章的中心思想:(悔改)后行为上的改变所体现的新生活是信心和复活的印证。



与神隔绝的人

有人说人生来就有了罪,因着原罪(遗传的罪性)与神隔绝。列举的经文有,

西1:21你们从前与神隔绝,因着恶行,心里与他为敌。但如今他借着基督的肉身受死,叫你们与自己和好,都成了圣洁,没有瑕疵,无可责备,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

首先,这里提到的“你们”是指上下文中提到的悔改罪行而信主称义的人。圣经中存在矛盾经文,使这段经文产生了限制前提,说明并非人生来就与神隔绝。亚当和夏娃虽然犯罪,他们所生的亚伯和该隐仍然与神有关系,神悦纳了亚伯和他所献的祭物;该隐虽然犯罪,神仍然跟他说话劝他悔改,直到该隐拒绝悔改,神才驱逐他。神曾向亚伯拉罕显现,也向摩西显现,祂向众先知说话,也在旋风中对约伯说话。神也曾向诺亚、雅各、约书亚、参孙的父母、撒母耳、所罗门等说话或显现,亚当的七世子孙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,活着被提升天。神也听了哥尼流的祷告,派天使去向哥尼流传达信息。主耶稣曾说:“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,不要禁止他们,因为天国里正是这样的人。”(太19:14)神除了直接跟人说话以外,还可以通过律法、先知、良心、其他人的良心、新约圣经、信徒跟人说话、给人启发和规劝,指引人行在正道上。只有在人犯了罪而拒绝悔改的情况下,才会与神隔绝。“与神隔绝”的原因是“恶行”,即各人本身的罪行,而不是遗传的原罪(罪性)。

雅各书1:14-15 但各人被试探,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。私欲既怀了胎,就生出罪来。罪既长成,就生出死来

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西1:21所提到的“你们”是谁。西1:13-14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,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。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,罪过得以赦免。”西2:13你们从前在过犯,和未受割礼的肉体中死了,神赦免了你们(或作我们)一切过犯,便叫你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。”弗4:17-20也有类似的经文“所以我说,且在主里确实的说,你们行事,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。 他们心地昏昧,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,都因自己无知,心里刚硬。 良心既然丧尽,就放纵私欲,贪行种种的污秽。 你们学了基督,却不是这样”这里提到“与神隔绝”的原因是“无知、心里刚硬”,体现在“放纵私欲、贪行种种的污秽”这些行为上,是这些“罪行”导致了与神隔绝。综上所述,西1:21节的“你们”并不是泛指所有人,而是指“从前犯罪而今悔改的人”,即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头故事里面的小儿子。

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

以下这段经文是最典型的常被用来证明“人人都犯了罪”的神学。

约一16-10我们若说是与神相交,却仍在黑暗里行,就是说谎话,不行真理了。 7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,如同神在光明中,就彼此相交,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。 8 我们若说自己无罪,便是自欺,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。 9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,神是信实的,是公义的,必要赦免我们的罪,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。 10 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便是以神为说谎的。他的道也不在我们心里了。

10节若单独拿出来看,的确可以支持“人人都犯了罪”的理论:“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,便是以神为说谎的。”但是结合上下文呢?如果把这个“我们”解释为世界上所有人,那么上下文根本就读不通。首先看上文第6节, “我们若说是与神相交,却仍在黑暗里行,就是说谎话,不行真理了。”这节经文指出,“我们”是指自称“与神相交”的人,“说谎话”的人是指自称与神相交,却“仍在黑暗里行”、即不遵守主道的人。不遵守主道也就是继续犯罪。也就是说这些人言行不一,他们口头上说是信主、与神相交的,行为上却没有遵守主的道。他们承认自己是光明之子,行为上却显示出黑暗。他们信主后继续犯罪,却说自己没有犯罪、不肯认罪。约翰所要求的是,如果犯了罪就要认罪并离开罪。如果一个信徒的行为明显不遵守主的道,显示出黑暗,又拒绝认罪和改变,那就是说谎的。同时他也是以神为说谎的,因为神的道已经光照出他行为的黑暗,他却不肯承认。约翰所批判的不是那些遵守主道的人,而是那些不遵守主道的人。不遵守主道的人,如果说自己没有犯过罪,就是以神为说谎的。接下来第2章的内容进一步解释了这段经文。若把1:10节的“我们”解释为所有人,也给人一种误解就是“人不可能不犯罪”,这就使上下文根本读不通,因为下文中几章的内容都是告诫信徒不要犯罪。如果人不可能不犯罪,这些告诫就成为空话,整卷约翰一书也就失去了意义。因此很多持有“人人都犯了罪”或“人不可能不犯罪”的神学观点的人,读到约翰一书就会遇到瓶颈,读雅各书和希伯来书也会遇到困难。事实上,人遗传的罪性只说明了犯罪的危险性,而非必然性。就像一个木结构的房子内必须安装火警器,不是因为这个房子必然一定会着火,而是因为存在着火的危险。将危险性解释为必然性,会给进一步的圣经研究带来很大的阻碍。

约一2:1-6我小子们哪,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,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,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,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。 2 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。不是单为我们的罪,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。 3 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,就晓得是认识他。 4 人若说我认识他,却不遵守他的诫命,便是说谎话的。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。 5 凡遵守主道的,爱神的心在他里面实在是完全的,从此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主里面。 6 人若说他住在主里面,就该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

使徒约翰写约翰一书的目的,就是要告诫信徒不要犯罪,要遵守主的道。21节提到“若有人犯罪”,说明犯罪是一种可能,而不是一种必然。约一3:4“凡犯罪的,就是违背律法;违背律法,就是罪。”3:6“凡住在他里面的,就不犯罪。”这说明人可能选择犯罪,也可能选择不犯罪。如果一个信徒是遵守主道的,就不存在言行不一,就不是说谎的,也不是约一1:10所批评的对象。

所罗门的祷告

王上846你的民若得罪你(世上没有不犯罪的人),你向他们发怒,将他们交给仇敌掳到仇敌之地,或远或近

这是所罗门献殿时的祷告节选。“世上没有不犯罪的人”英文翻译为”for there is no one who does not sin”。希腊原文的“犯罪”是ichta,编码H2398,直译为to sin, 出现在圣经多处,如利4:3,4:22,申19:15,撒上2:25,历下6:22等。王上8:46开头说“你的民若得罪你”,“若”(如果)字说明这是一个假设,而“世上没有不犯罪的人”是用来修饰这句话的。我的理解是,“世上没有不犯罪的人”更确切的翻译应该是“世上没有不可能犯罪的人”,即每个人都有罪性,都可能犯罪,而这个“可能性”并非等于“必然性”。也就是说人存在一个选择,所以这里才会用“若”这个字。原文“不犯罪”的“不”可直译为英语的“does not”,Dodoes有时候可用来形容能力,比如英文说 I don’t speak Chinese,意为“我不会说中文”,即我没有这个能力说中文,或我不懂得说中文。原文“犯罪”的语态就是类似英文的一般现在时。根据上下文,there is no one who does not sin的意思是“世上没有不可能犯罪的人。”正因为这句话说的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,主语中心句才使用了“若”(如果)的假设。

召罪人悔改

有一段经文常被用来支持人人都犯了罪,或人若不犯罪就不可能被召、称义。

5:31-32耶稣对他们说,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。有病的人才用得着。 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。乃是召罪人悔改

在有些英文译本里面,“悔改”两个字被删除了。在和合本中文和KJV,NKJV等译本里,保留了“悔改”这个字。这句话的重点就是在“悔改”上,也就是说这些罪人被召的目的就是悔改。单独抽出这一句经文断章取义地解释,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是不同的。把这句话放回上下文中才能得出确切的解释。

5:29-30利未在自己家里,为耶稣大摆筵席。有许多税吏和别人,与他们一同坐席。法利赛人和文士,就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,说,你们为什么和税吏,并罪人,一同吃喝呢?”于是耶稣就回答他们“有病的人才需要医生,我来是召罪人悔改。”也就是说,31-32节耶稣的回答是用来回应法利赛人和文士的问题,即“为什么和罪人在一起吃喝?”耶稣说的“我来”不是泛指降世为人,而是特指耶稣接近罪人的原因。耶稣说他跟罪人在一起是为了召他们悔改。

然而其他人需要耶稣吗?当然需要,犯罪而尚未悔改的人,主来召他们悔改。一直遵行主道的,或者犯罪后已经悔改了的人(注意施洗约翰在主来之前就召人悔改了,历代先知一向如此。这说明律法和先知,或良心一直在光照人,引人悔改),主召他们继续遵行主的道。“路10:25-28有一个律法师,起来试探耶稣说,夫子,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。耶稣对他说,律法上写的是什么?你念的是怎样呢?他回答说,你要尽心,尽性,尽力,尽意,爱主你的神。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。耶稣说,你回答的是。你这样行,就必得永生。”这说明悔改和遵行主的道在本质上是一样的。路15章浪子回头的故事说明,离家的浪子,主召他们回来,没有离家听话的孩子,主呼吁他们继续遵守主的道。

或许有人会问:如果人可能不犯罪,那么为什么需要救主?很简单,上帝提供救赎是因为犯罪的危险性而非必然性。就如同木结构的房子里必须安装火警警报器,但这不意味着房子一定会着火。圣经的经文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,约一21我小子们哪,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,是要叫你们不犯罪。若有人犯罪,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,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。”注意这里有一个“若”字。前半句话“是要叫你们不犯罪”,说明了人有可能不犯罪;后面半句话“若有人犯罪”说明了人也有可能犯罪。整句话说明了人有能力和责任去选择对与错。况且,犯罪与否不是由人主观判断的,而是有律法作为标准。敢说自己从来没有犯过罪的人,需要经得起上帝律法的光照和检验。救主降世呼召人的终极目的是要人信神是义,律法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信神是义。犯罪不是称义的前提,“信神是义”才是称义的前提。再者,所有遵从律法和先知的以色列人,遵从良心的外邦义人,都盼望救主(太13:17)。旧约信徒与信约信徒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应许的更新,新约信徒应许今生籍着圣灵重生,拥有基督不断长成的身量,摆脱罪与死之律的束缚。而旧约信徒只有在复活时才能获得重生。

没有犯罪的义人的存在,首先说明了原罪不能导致人与神隔绝,只有本罪(罪行)才能导致人与神隔绝。其次说明了原罪不能剥夺人的选择能力,人自始至终都有责任有能力作出正确的选择。无论是亚当,还是亚当的后代,都有可能犯罪,也有可能不犯罪。亚当的罪给人带来的影响是牵制力,不断堕落的罪性会引诱人越来越倾向于犯罪。亚当的罪行只能导致他自己与神隔绝,而不能导致他的儿子亚伯和该隐与神隔绝。该隐与神隔绝不是因为亚当犯的罪,而是因为他自己犯的罪。根据罗马书第五章,亚伯和该隐所要承受的亚当的“罪的后果”,即“死的权势和痛苦”,一是无法生活在伊甸园,二是承受遗传的罪性,三是肉体的死亡,四是别人的罪给自己带来的伤害。亚伯从头到尾都没有与神隔绝,祂一直蒙神悦纳,他所承受的亚当的罪的后果,除了无法生活在伊甸园和肉体的生理死亡之外,就是罪性堕落的结果,他的哥哥对他的伤害。所有人都要承受罪性堕落的结果,或多或少,这也就是罗514所说“……死就作了王,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,也在他的权下。” 这个死(Thanatos)不是指永死,而是指“死的权势和痛苦”(亚当犯罪所带给全人类的是永死的危险,而非永死的宿命),也就是人的罪性不断堕落导致的束缚、伤害和痛苦。

即使该隐生下来也没有与神隔绝,甚至他在犯罪以后,神还在对他说话劝他悔改。只有在人持续地犯罪且拒绝悔改的情况下,才会导致与神隔绝。人自从生下来就蒙神常常施恩,神降雨给好人也给歹人,赐恩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,并籍着良心、律法、神的儿女等各种渠道来引人走正路。对于犯罪的人,神不断呼吁且随时等待着他们悔改,就像浪子回头的父亲,每天站在门口等待儿女回家。最后用使徒行转的一段经文结束本文,

17:24-28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,既是天地的主,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。也不用人手服事,好像缺少什么,自己倒将生命气息,万物,赐给万人。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,(本有古卷作血脉),住在全地上,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,和所住的疆界。要叫他们寻求神,或者可以揣摩而得,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。我们生活,动作,存留,都在乎他,就如你们作诗的,有人说,我们也是他所生的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