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August 24, 2013

寻找宽广的心胸

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国人那样极端,无论对于政治、文化、医学、神学,等等等等,都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极端态度,要么一竿子打倒,要么盲目崇拜。我曾经也深受其影响,曾经因为看了几本批判中国文化的书,就对所有中国文化都嗤之以鼻。后来又看了批判儒家的书,又完全否认了儒家的学说。有一阵子对中医也完全失去信心。后来偶尔接触到儒家的原著,又偶尔接触到中国文化中可爱的地方,又接触到中医中有道理的地方,觉得不应该用那样极端的态度。许多人在神学上也是如此,要么就加尔文,要么就阿米念。一个意见不和,就否定这个人所有的言论。或者只要一个人有过一些金玉良言,就盲目认定他说的都是对的。

这点上我跟我大哥学了不少,他是一个特别温和的人,看任何事都不会极端。有一次一个弟兄问我,能不能看贾玉明的书,我说:“贾玉明犯过错误,加入了三自,为此他都失去了和神的交通,他的书还是不看为好。”这个弟兄又问我大哥,我大哥说:“贾玉明是三自的,但他的书也不是不能看。”我大哥比我显然成熟很多。就像抗病毒一样,虽然细菌是存在的、病毒是存在的,可是人有抗病能力。一味否定这否定那,无视人的责任和抵抗力,那么就容易造成误导。我觉得因人废言和因言废人,都不明智。本来我是很容易反对这个反对那个,但现在也觉得值得商榷。比如过去我一听到人说远志明就会反对,现在我也不会说他说的都错。我只能就具体问题提出不同意见。

还有一个盲目崇拜的问题。从前一直盲目崇拜马丁路德,拿他的书《这是我的立场》看得无比激动,看他的传记电影好几遍,也热泪盈眶的。我几乎从来没有怀疑过他,都是听别人说他如何如何好,好像当年的天主教徒描写教皇一样。后来我自己看了他的原著《论基督徒的自由》和他著名的改教言论《九十五条》,我才发现他的《九十五条》里面,根本不反对卖赎罪券。他所说的“信心不需要行为”是违背雅各书的断章取义的解释。我也很惊讶的听到他的言论,比如“雅各书是稻草”、还有“一个人犯一百次同样的罪,一百次认罪仍然得到赦免。”他排除了故意犯罪的问题。总之,直到看了他的原著,才发现跟别人描述的不尽相同。除此之外,还盲目崇拜过好几个名人、牧师。曾经崇拜过一个名牧,发现他无比有才。后来仔细研究了他那个系列的学说,发现他的理论都是跟据这个学派的前人抄的,没有任何新意,只能说他记忆力不错。这时我才发现,无论肯定还是否定,不要太快下结论。
 
问题在于中国人最怕跟别人不一样,喜欢做复制品、随大流。为什么相信加尔文?因为是西方神学,值得信任啊。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胆怯和无能,当然不是个个都是如此,只是一种普遍现象。当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是西方的,盲目抄袭以后,还是不吸取教训,看到西方人有什么就学什么,连神学上也丝毫不怀疑西方主流。为什么中国人没一点自尊呢?纸张、印刷、指南针、火药都是中国人发明的,李时珍多么伟大啊。为什么什么都要跟人家抄袭呢?在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,我看到的是深重的奴性,他们永远只会抄袭西方主流,在基督教的神学界也是如此!

还有一点,很多国人的性格是这样的,不能承认自己的不足,妒贤嫉能,经不起批评。他们也不会批评别人,也不喜欢被批评。对于JUDGE的概念,完全混乱、完全模糊不清。自己一边会JUDGE 别人、甚至上帝,一边又不让别人JUDGE他或者JUDGE别人,显然的人云亦云的结果。圣经变成了一个人歪理的工具,圣经变成了橡皮泥,可以被人随便按照自己的喜好捏来捏去。一旦被人说了一句,就躲得远远的,生怕改变自己的生活,影响自己的形象。这个性格对于情商是一个伤害,对于智商的发展也是一个障碍,即使IQ再高也会裹足不前。但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,一个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人,即使智商低一点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。所谓不耻下问,这是多么宽广的胸襟。圣经的“智慧”永远都是和道德相连的,圣经不存在所谓智商高、道德低的智者,圣经认为道德败坏的人只会越来越愚蠢。


Saturday, August 17, 2013

愤怒意味着什么?


今天看一本医书,讲到人体的两个能量体系,一个是厌氧的醣解系统,支持无氧运动的瞬间爆发力。一个是好氧的粒线体系统,支持有氧运动的持久耐力。书中指出,长期的压力和情绪问题,会使人体过于依赖醣解系统,透支冲刺的爆发力,使人体处于低氧、低体温的状态,而这个环境最适合癌细胞分裂,形成癌肿瘤。但是平衡的说,醣解系统并非一点好处都没有。相反,人体需要醣解系统,因为人体也需要瞬间爆发力,屏住呼吸的游泳、快跑、冲刺、紧张、压力、生气和愤怒所使用的就是醣解系统的瞬间爆发力。没人能做到从来不使用爆发力,从来不冲刺、不紧张、或不生气。生气不但是一种发泄方式,有时甚至是应该的,甚至有道德价值。人需要的,不是一味避免生气或使用爆发力冲刺,而是不把爆发力当做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,或把其培养成性情。人需要在两个能量系统之间取得平衡。

作者是一个医生,说到这里,他不禁有感而发:“遇到岂有此理的事情,人就应该生气。该生气的时候不生气,纵容社会的不公不义,会变成是非不分的乡原主义。”这正是圣经所提倡的精神,圣经也反对乡原主义。

圣经有所谓“爱人如己”、“爱你的仇敌”、“饶恕”等的教训,使人常常误以为,真正的圣人就是个和平主义者,从来不发火、从来不生气,从来不会得罪任何人,对任何罪恶都能够包容,说到底,就是一个没有公义感、没有道德原则的好好先生,也就是孔子所嗤之以鼻的“乡原”,孔子孟子都对此深恶痛绝,称之为“民贼”。

子曰:乡原,德之贼也。

孔子的这句话,语气之激愤,实属论语书中之罕见。可能孔子已预见到乡原之人,正是后世奸佞之人的胚胎。故有此激愤之语。孔子认为,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,是败坏道德的小人。孔子微言大义,一言以蔽之。以其似德非德,而反乱乎德,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。孟子曾诠释过孔子的这句话,在《孟子·尽心下》里,学生万章问: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乡原呢?盂子回答:阉然媚于世也者,是乡原也。换句话说,乡原就是那种一味讨好别人的人。万章并没有很理解,于是又问:一乡的人都称他为老好人,他自己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,孔子为什么还要说他是偷道德的贼呢?孟子说:这种人,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子来,你要指责他似乎又无可指责。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世俗,看起来还很忠信廉洁,很得大家的喜欢。但实际上,他的作为并不合于尧舜之道,所以说他是偷道德的贼。这种好好先生四处讨好,八面玲珑,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毫无原则的一团和气,不得罪人,结果使道德原则得不到伸张。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出现,不像那些公开的坏人,所以,败坏了道德大家还不觉得,因此就像偷道德的贼一样,欺世盗名。

历代以来的中国社会,“乡原”文化却深得人心。因为中国社会缺乏公义感,没有“公义超过一切”的理念。而中国人习以为常的明哲保身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鲁迅笔下的冷漠看客心态十分严重,使得“乡原”的土壤异常肥沃,厚黑学、伪君子、小人的环境则异常优厚。那些有正义感、嫉恶如仇的侠义精神却被人嗤之以鼻,这些英雄只能活跃于民间故事、传说中,在实际生活中却举步维艰、困难重重、屡遭排挤。为主持公道而舍身取义的人,不但不被人推崇,反而会被人笑话。别说是舍身取义,甚至是为不公不义打抱不平、愤慨一番的人,都会遭来质疑和嘲笑,归咎于私怨。那些被孔孟视为道德渣滓的伪君子、小人之道,却以和平主义、真善美的面貌出现,在社会上供不应求。实际上,这不是和平主义,而是伪和平主义。乡原的好好先生,不是和平的缔造者,而是罪恶的缔造者,他们是抹杀正义、正气、逼迫正人君子的奸人。在西方也有这种人,拿破仑的外交部长塔里昂就是其中一位。他们没有什么道德原则,没有是非黑白,只懂得唯利是图、见利忘义、满嘴滴蜜、谄媚讨好、背后算计,为了利益和声誉,不惜出卖别人、出卖自己的灵魂,还被后人评为“识时务之俊杰”。

老子也曾告诫过要提防这种人,老子曰“夫轻诺而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”意为,不要轻易相信那些一味迎合你的人,轻易给出承诺,事事都OK,从不刁难或责难你,或许才是真正与你有害的人。那些“你好我好大家好”,什么都是对的,什么都是OK,对黑暗和罪恶视而不见,要缔造和平假象的人,是最不值得信任的。

箴言书27:5-6 当面的责备,强如背地的爱情朋友加的伤痕,出于忠诚,仇敌连连亲嘴,却是多余。”箴言书23-25火热的嘴,奸恶的心,好像银渣包的瓦器。怨恨人的用嘴粉饰,心里却藏着诡诈。他用甜言蜜语,你不可信他,因为他心中有七样可憎恶的。”箴言书2823责备人的,后来蒙人喜悦,多于那用舌头谄媚人的。”

那些用嘴直接说出自己的愤怒的人,比那些嘴上抹蜜,对什么也不憎恶,对什么也不愤怒的人要诚实憨厚的多。

圣经也严厉谴责那些虚伪的好好先生,赞扬那些有公义感、责备罪恶的人。箴言书24:23-25 审判时看人情面,是不好的。对恶人说,你是义人的,这人万民必咒诅,列邦必憎恶。责备恶人的,必得喜悦。美好的福,也必临到他。”圣经的爱是以公义为基础的,没有公义的爱不是爱。上帝讨厌颠倒黑白。以赛亚书5:20祸哉,那些称恶为善,称善为恶,以暗为光,以光为暗,以苦为甜,以甜为苦的人。”箴言书616-19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,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。就是高傲的眼,撒谎的舌,流无辜人血的手,图谋恶计的心,飞跑行恶的脚,吐谎言的假见证,并弟兄中布散分争的人。”哥林多前书13:6“爱是不喜欢不义。只喜欢真理。”马太福音第五章的“使人和睦”是基于公义的前提。使人和睦不等于颠倒黑白、是非不分,或与恶人联合、与罪恶同谋。义人,首先是有道德原则的,在是非善恶上有立场的人。

诗篇11-6不从恶人的计谋,不站罪人的道路,不坐亵慢人的座位。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,昼夜思想,这人便为有福。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,按时候结果子,叶子也不枯干。凡他所作的,尽都顺利。恶人并不是这样,乃像糠秕被风吹散。因此当审判的时候,恶人必站立不住,罪人在义人的会中,也是如此。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。恶人的道路,却必灭亡

圣经所说的“不可论断”不等于对罪恶缄默,而是不可按照人自己的标准论断,以及不可在犯罪的时候论断,说的是论断的标准和权柄,而不是一概否认所有判断。说到责备罪恶,无论是父神上帝、圣子,还是从摩西到约翰的众先知,还是保罗、彼得等众使徒,没有一个不曾责备罪恶。施洗约翰就是因为批评希律王的罪恶而被砍头。无论是上帝、神子耶稣、还是摩西、保罗等先知使徒,都生过气。义愤乃是份内之事,是义人们出于悲悯、厌恶罪恶的自然反应。

圣经从来不会一概而论地说生气就等于犯罪。马太5:22节“凡向弟兄动怒的,难免受审判”这里原文是“凡无故(without a cause)向弟兄动怒的”,即没有由来、没有理由的动怒,而不是指所有动怒。

以弗所书4:26生气却不要犯罪。不可含怒到日落。”这说明,生气绝不等同于犯罪,相反,如果对罪恶视而不见、保持缄默,不加以指正,还与罪恶有份!启示录2:19-20 我知道你的行为,爱心,信心,勤劳,忍耐。又知道你末后所行的善事,比起初所行的更多。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,就是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,引诱他们行奸淫,吃祭偶像之物。”这里的“容让”就是纵容,就是对罪恶保持缄默,接下来的21-24节说明,只要纵容罪恶的人都与罪恶有份,只有那些不明白、或不顺从罪恶的人,才能脱离主的责难。

诗篇第一篇说的很清楚,真正的义人不会顺从恶人的计谋、与他们同流合污。罪人在义人的会中是站立不住的。为什么站立不住?因为义人容不下他们,义人会谴责罪恶!如果恶人在义人的会中站立的住,义人不谴责罪恶,那只能说明他们不是义人,而是一群乌合之众。(另有启2:14-16)对于“论断与判断”,我会另外撰文。

出自公义感的生气和愤怒不但是合理的,而且是应该的!即使人自己缺乏不幸,也不该对别人的不幸视而不见、袖手旁观。对罪恶的愤怒,是出于对他人的怜悯。没有义愤的人是没有悲悯之心的,对别人的痛苦麻木不仁、对罪恶麻木不仁,只能说明这人铁石心肠、没有人性。任何有狭义情怀的人,都是以公义感在先,对被压迫的受害者表示同情,才可能对罪恶表示愤怒。对罪恶丝毫没有愤怒的人,必然是个没有同情心、没有悲悯之心,心如坚石之人。这种人不配谈爱,如果他们缄默也就罢了。他们还谈爱,实在是虚伪之至。

圣经有一段上帝的自述“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,耶和华耶和华,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,不轻易发怒,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。为千万人存留慈爱,赦免罪孽,过犯,和罪恶,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,必追讨他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,四代”(注:追讨“直到三四代”,个人认为是指具体罪行的后果之影响力,和罪的遗传性,会伤害到后代子孙几代人的生活,并非指子孙后代的灵魂归宿。)

这里说“赦免罪孽”,同时又说“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”,可见上帝的赦免不是无原则的,没有人可以蒙混过关。那些悔改的人可以得到赦免,不悔改的人罪恶却还在,必被追讨。更是说明,如果一个人不悔改,罪行的恶果会影响到犯罪者余生的生活,其不断恶化的罪性也会遗传和延及子孙后代。这说明,无论是上帝还是上帝的儿女,都是爱憎分明的,而不是是非不分的。

圣经反对的不是生气,不是愤怒。圣经反对的是生气、暴怒的性情和无原则的愤怒。所谓性情,就是说这种情绪已经成为一个人的习惯、标志,而不是偶然的气象。箴言书22:24好生气的人,不可与他结交。暴怒的人,不可与他来往。”无原则的愤怒,是指人想把自己的压力和痛苦,通过发怒来转嫁给别人,他受多少气都要转嫁出去,或者加倍地转嫁给别人。这种愤怒不是义愤,而是出于罪恶,因为他明知别人欺负他是不好的,他还去欺负别人。

圣经是很中庸的,上帝绝对不会一概而论地把所有生气和愤怒说成是罪恶的、负面的,连身体都有两个系统来支持它的正常运转,爆发力和耐力,缺一不可。只有耐力而没有爆发力的人,不是一个正常人,他是病态的。一个对罪恶丝毫没有愤怒,从来不会生气的人,恐怕是没有道德原则、没有是非黑白的“乡原”——伪君子。没有愤怒,也就不会有审判。而审判,正是体现了上帝的公义。不需要愤怒,也就等于不需要公义。

(关于怎样爱仇敌,请参考“爱邻舍与爱仇敌”一文)

爱邻舍和爱仇敌

修订版

圣经中的“爱人如己”,准确的翻译应该是“爱邻舍如同自己”,请参考路加福音10章的内容,并参考英文版的圣经。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.

10:36-37 主耶稣回答说,那三个人中,只有一个人是受伤者的邻舍,其他两个人不是,他们只是“路人”,只有那个对受伤者有恩的人,才是他的邻舍。因此,这个受伤者也应当爱那个邻舍如同自己。这里的精义是,所有对你有恩的人、对你有怜悯的人,就是你的邻舍,你要爱他如同自己。并非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你的邻舍,并非所有路人都是你的邻舍。

马太福音5章和罗马书12章都有关于爱仇敌的教训。这其中也有关于爱仇敌的具体表现。太5:39-48,罗12:14, 17-21 中都指出,爱仇敌有以下几个要求:

1.       不报复(饶恕的前提是悔改,不认罪不悔改,饶恕无效)

2.       祝福、代祷(祈愿其悔改,而不是祈愿其继续作恶,更不是祈愿其作恶还一帆风顺)

3.       显出恩慈、有求就给、借贷不推辞(如果明知是拿去犯罪,当然就要推辞。这里说的“有求就给”,是满足生存的需要,而不是作恶的需要)

我相信,这也是基督徒对仇敌、以及其他所有人的要求。这些要求,和爱邻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。“如同自己”,也就是说你所有的一切,你都要跟他分享,你的物质、你的情感、你的一切。爱仇敌,并没有要求对其要像对自己的家人那样的热情。仇敌,未必是自己仇恨对方,可能是对方仇恨自己。对于对方仇恨自己,竖自己为敌,特别是偏见和歧视,自己是很难改变的,这时候,“回避”是一个很好的方法。除非对方出于生计有求于自己,自己不能推辞,否则就可以回避。

圣经没有这样的要求,要对待仇敌如同对待邻舍,但是圣灵所结的果子,没有律法禁止(加5:22-23)。如果一个人凭着信心,能够爱其他所有人、以及他的仇敌,如同爱自己、如同爱自己的恩人一样,那么也是蒙神喜悦的。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爱仇敌像爱自己以及自己的恩师一样;如果他只是按照主的命令:不报复、代祷、祝福、显恩慈(有求就给),那我们也无法说这是违背圣经,他依然是行在主的道中。

不报复和饶恕又不一样,饶恕的前提是悔改;不认罪不悔改的,饶恕无效。饶恕是双方的,单靠一人无法实现饶恕,必须犯罪的那一方悔改,被伤害的那一方才可以饶恕。不认错、不悔改,无从饶恕。正如日本人杀死中国人,如果他们不承认自己杀过人,或者杀人了还是觉得没错,那么即使中国人愿意饶恕,也是无效的,因为对方不认错。另外,不报复不等于不保护自己,如果需要付诸法律或采取措施,来避免对方不继续伤害自己,或为其他受害人讨回公道、保护其他受害者,避免其继续伤害其他人,是完全合理的。圣经说不可见死不救,要为弱者发声、为穷人伸冤,必须尽力主持公道。

约翰福音14:22-24 显示,主对门徒的爱,和主对世人的普遍恩典,是不一样的情感。主对门徒的问题,总是有求问就必回答;对于普遍的听众,他常常只说比喻;但是到了私下里跟门徒独处的时候,他才会解释比喻;对于大祭司该亚法,他一句话都不回答。

 马太福音5章中“有求就给、借贷不推辞”的命令,我们说是可行的,因为这个命令是带着应许的,路6:38“你们要给人,就必有给你们的。”我们信了神的应许、行了,也就能经历神的真实。因为圣经的话都是“实实在在的”,没有一句空话。如果说“有求就给、借贷不推辞”的命令,你都从未顺服过,也没有经历过这个命令的应许,那么你说“爱每一个人如同自己”,便只是一句空话而已。

 

 

Thursday, August 8, 2013

诺亚方舟惊世启示

记录片“诺亚方舟惊世启示”(实地探险片),观看地址:

http://fyyy.tv/html/693.html
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NzI4MzQ2ODA=.html
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ODUyNDg4Njg=.html

2010年4月 挪亚方舟正式被发现 土耳其亚拉腊山
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NDE3NjE4MDQw.html
土耳其亚拉腊山发现诺亚方舟,进入方舟内部:
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MTY4NzQwMTky.html